TikTok Shop的全球化版圖再添新坐標——日本市場。
據(jù)官方消息,平臺將于2025年6月正式上線,首批招募本土賣家,以“短視頻+直播”模式撬動日本電商市場。這一動作背后,既有日本市場高達2068億美元(2025年預測值)的電商規(guī)模誘惑,也有直播電商滲透率不足5%的增量空間。
然而,這片看似“肥美”的市場,實則暗藏“硬核”挑戰(zhàn)。
圖源:Nikkei
市場機遇:高凈值用戶與結(jié)構性紅利
日本是全球第三大電商市場,2023年交易規(guī)模突破22萬億日元(約合1.1萬億元人民幣),預計2025年將達2068億美元。與市場規(guī)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電商形態(tài)的“傳統(tǒng)底色”——直播電商滲透率不足5%,遠低于中國(20%)和美國(15%)。這一矛盾恰恰構成TikTok的絕佳切入點:借助“短視頻+算法推薦+直播”的“興趣電商”模式,撬動日本消費者從“搜索式購物”向“發(fā)現(xiàn)式購物”轉(zhuǎn)型的增量空間。
圖源:網(wǎng)絡
用戶基礎方面,TikTok日本月活用戶超2600萬,其中18-34歲群體占比超60%,日均使用時長突破60分鐘。這一群體對“內(nèi)容即購物”的接受度正在提升——42%的日本用戶承認因短視頻產(chǎn)生消費沖動,美妝、潮牌、家居等品類需求旺盛。更關鍵的是,日本電商客單價長期保持高位,服飾類目平均單筆交易達8000日元(約合人民幣400元),是中國市場的2.3倍,這意味著即便滲透率小幅提升,也能釋放可觀的GMV潛力。
圖源:網(wǎng)絡
現(xiàn)實中的“硬骨頭”:文化壁壘與巨頭圍剿??
然而,日本市場的特殊性使其成為全球最難啃的電商戰(zhàn)場之一。第一重考驗來自消費文化:日本消費者以“細節(jié)控”著稱,退貨率長期高于歐美市場,服飾類目退貨率達15%-20%(東南亞市場的3倍),這對供應鏈管理和履約成本提出嚴苛要求。更棘手的是消費心理的“儀式感”——日本用戶享受挑選過程的精致體驗,而非國內(nèi)“9塊9包郵”的即時快感。若TikTok盲目復制低價策略,可能破壞品牌溢價,陷入“賺流量不賺錢”的泥潭。
圖源:網(wǎng)絡
第二重挑戰(zhàn)源于競爭格局。樂天、亞馬遜日本站占據(jù)超70%市場份額,二者已構建完善的物流網(wǎng)絡(樂天全國次日達覆蓋率達98%)、支付體系(樂天Pay用戶超4000萬)和會員生態(tài)。TikTok若想突圍,必須在本地化運營上“降維打擊”:例如與本土MCN機構合作孵化垂類達人,聚焦美妝、動漫等優(yōu)勢產(chǎn)業(yè);或推出“限時閃購”“主播專屬折扣”強化低價心智。但目前來看,其物流仍依賴跨境直郵和第三方服務商,本土倉儲建設尚未鋪開,這可能導致履約時效落后于競品。
圖源:網(wǎng)絡
結(jié)語:風險與回報的長期博弈
TikTok Shop進軍日本,本質(zhì)是一場“高投入、高回報”的冒險。對賣家而言,能否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取決于三大能力:供應鏈精益化(品質(zhì)把控)、本地化運營深度(文化適配)、成本控制彈性(物流與退貨管理)。短期看,早期入場者需承受試錯成本;長期看,成功者將建立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