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巨頭的世界,表面看是技術和商業(yè)的博弈,實際上,背后是利益和市場份額的廝殺。這一次,科技巨頭谷歌被波蘭電商平臺Allegro旗下的Ceneo直接告上了法庭,指控其濫用市場地位,要求賠償23.3億茲羅提(約合5.68億美元)。這場跨國訴訟,折射出科技巨頭在全球范圍內面臨的反壟斷壓力。
Ceneo起訴谷歌并索賠5.7億美金 圖源:Market Watch
Ceneo的指控:壟斷傷害了誰?
Ceneo是波蘭最大的價格比較網站,也是電商領域的重要玩家。
用戶可以通過Ceneo快速對比商品價格、查看評論,最終找到最優(yōu)惠的購買渠道。然而,根據Ceneo的說法,谷歌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,卻利用自己的市場主導地位,在搜索結果中優(yōu)先顯示自家價格比較服務,這直接壓縮了Ceneo的市場空間。
這不是小打小鬧。Ceneo在訴訟中明確提出,谷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了其從2013年至2024年11月期間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7.2億茲羅提,另加6.15億茲羅提的利息。除此之外,Ceneo還計劃對這筆高達23.3億茲羅提的索賠金額加收法定利息,直到谷歌支付完畢。
谷歌對此并不認同,堅稱其購物解決方案運行多年,始終致力于支持全球范圍內的品牌、零售商和第三方比較購物平臺。顯然,這場官司不會輕易收場。
谷歌表示不同意訴訟 圖源:Market Watch
谷歌的“前科”:壟斷問題不是第一次
Ceneo的訴訟并非孤例。實際上,谷歌早就因類似行為屢次被推上反壟斷的審判席。
早在2017年,歐盟反壟斷機構就對谷歌開出了一張創(chuàng)紀錄的24.2億歐元罰單,理由是谷歌在搜索結果中優(yōu)先推廣自家比價服務,嚴重損害了競爭對手的利益。這場官司不僅讓谷歌支付了巨額罰款,也為后續(xù)其他國家的監(jiān)管機構提供了參考。
最近,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(JFTC)也裁定,谷歌在網絡搜索服務中存在違反日本反壟斷法的行為。而在美國,司法部甚至提議剝離谷歌的Chrome瀏覽器,以削弱其在搜索市場的壟斷地位。這些案例表明,谷歌在全球范圍內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監(jiān)管壓力。
谷歌被歐盟罰款24.2億歐元 圖源:Forbesindia
電商平臺的算法戰(zhàn)爭:不僅是谷歌
谷歌的問題看似集中在搜索引擎,但“算法偏向自家產品”的問題,在全球電商領域并不罕見。
今年6月,韓國電商巨頭Coupang也因為類似行為被罰。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指控Coupang通過算法傾斜,提高平臺自營商品的搜索排名,讓這些商品在用戶面前“優(yōu)先出現”。這一操作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,Coupang最終支付了1628億韓元(約合8.5億人民幣)的罰款。
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共同的商業(yè)邏輯:平臺利用對用戶行為和搜索算法的控制權,將流量導向自家業(yè)務,從而獲取更多利益。而這種手段,盡管能短期內帶來商業(yè)增長,卻可能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。
Coupang操縱商品排名 圖源:Newsis
結語:反壟斷的路還很長
Ceneo對谷歌的訴訟,是科技巨頭面臨全球反壟斷壓力的又一個縮影。在一個由少數巨頭主導的數字經濟中,公平競爭是難得的奢侈品。無論是谷歌、Coupang,還是其他利用市場地位壓制競爭的企業(yè),這些行為的背后,反映的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:誰來監(jiān)管這些跨國巨頭?
未來,這場“壟斷與反壟斷”的博弈只會更加復雜。而這場訴訟的結果,也許會為全球市場的公平競爭格局注入更多的希望。